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你是我的花朵(自編)
春天時在大湖公園巧遇一場宣傳花博的戶外活動,
七成節目是由碧湖公園旁的台灣劇曲學院的學生所演出,
演出內容結合雜耍、特技、舞蹈、和廟會活動。
裡頭有一場電音三太子的表演,remix音樂裡,當然少不了這首<你是我的花朵>,
不騙你,大草地上跟著揮手搖擺的人,十之六七耶!
那種全場歡騰氣氛,相信不輸任何一支它國的娛樂舞蹈。
你是我的花朵這首歌,由伍佰(吳俊霖)作曲作詞及演唱,
像許多以色列舞或雙人舞的歌曲一樣,是支歌頌愛情的歌曲(歌詞)。
這首歌有多紅?
看那麼多歌詞、樂譜、mp3、mv、舞蹈教學的網頁,可見一般。
懶得找話,直接去<你是我的花朵>的官網吧!
大家把這支舞叫做「花朵舞」,
據說,當初為了在演唱會增加不同元素,請了老師為歌編舞,
但是伍佰大叔說自己舞功不佳,跳不出老師要的感覺,
就即興跳了一段(伍佰大叔應該在舞廳也泡出不少心得吧....呵呵),
並請攝影師錄下來,讓編舞老師參考改編,
這支台味十足的舞,就誕生了!
因為歌曲琅琅上口,動作也是沒學過就跟得上,
加上伍佰的超人氣、媒體的廣為宣傳,
很快就成了需要炒熱氣氛的重要歌曲與舞蹈,
<你是我的花朵>一時間,幾乎成了台客舞的代名詞。
至於什麼叫做台客舞?
找到以下二派說法,姑妄言之,諸君就妄聽之吧!
第一派說法,認為它源自民俗藝陣大仙尪仔(大型神偶)的動作步伐,
舞蹈著重步伐交替的節奏與韻律,踩步與搖擺身體間的互動,而且少有手部動作。
說起來,跳台客舞時,看起來就像穿著隱形偶型跳舞,
動作特色顯得既合情、又合理--
肩上有件10+Kg重的巨偶,
當然就多秀一些大家看得到的腳步動作,手的動作簡單為要,
搖擺時重心偏高,舞者看來是將倒不倒的,頗能驚人!
(突然又想到sorry sorry的搖擺動作,咦?學我們的三太子喔)
另一派則從流行舞的門派來看,認為台客舞源自舞廳、街頭數種流行舞風的模仿與混搭,
包括Rave、House或帶著Tecktonik手勢的Rave-Candy walk等等。
從作者貼的House Dance VCR看來,電音三太子跳的舞還真有幾分神似!
像這樣用動畫教舞,既另類、又跟得上時代。
重點是,那表示這不是支炫技舞蹈,
以土風舞界舞生舞滅的興衰史來看,這支舞絕對長壽。
電音舞或街舞,是一群人生活中不可缺的活動,對時代背景都具有指標性。
跳這些舞,不為豐收或節慶,目的性主要落於娛樂及展演(包括愛現或異性追求),
好像不那麼「土風舞」味?
但話說回來,工業革命之後,
很多都市人的現實生活,和豐收或傳統節慶已經很難扯上關聯,
(呃....週休二日去參加各農會主辦的物產美食季....這種不是我說的那種啦)
為了開心跳舞,不也是生活的一部份?!不也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呈現?!
如果土風舞的定義如下文所示,
在全球化風潮促使文化大融合的前提下,
我覺得<你是我的花朵>肯定是台灣現存也活得超好的一支土風舞!
一種起源於人民生活中的肢體動作語言,
又稱身體語言,以日常活動抽象化為表現形式.亦可稱為土風舞、民俗舞蹈。
不同於著重表演的芭蕾舞或是製式化的運動舞蹈,
土風舞源自於各國、各地不同環境、種族及風俗,
與各國的特色音樂服裝也有相互的搭配,表現形式十分多元。
有沒有人在土風舞聯歡上跳過這支舞啊?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四男舞 D'hammerschmiedsg'selln(德國)
四男舞,
德國名為"D'Hammerschmiedsgselln"(duh-HAM-mair-shmeets-guh-sehin),
字源是d'hammer及schmiedsgselln,
前者是blacksmith之義;後者意指專業的professional。
所以翻譯之後,就是Journeyman Blacksmith,專業鐵匠舞的意思。
這支舞源自德國、近奧地利邊境的巴代利亞Bavaria地區,
屬於超簡單擊鞋舞(Schuhplattler)的一種。
schuhplattler原來盛行於中歐巴伐利亞及奧地利地區,
是男子用來向適婚年齡女子求愛的炫技舞蹈,
沒有固定舞序,全憑舞者隨節奏拍打身體各部位(膝、踝、踵等)、踩踏、跳躍。
現在德國男想耍酷用炫舞追女,大概不時興跳schuhplattler了,
反而是致力於保存傳統文化的Trachtenvereine,常做這類驚艷表演。
我想,世界各地的土風舞團體也做了不少保存既宣傳該文化的貢獻,哈!
來說說四男舞D'hammerschmiedsg'selln的拍打動作。
順序上是「我我我,你你你」,總共六個拍子,
兩組人咧,一組(lady first)先拍我我我;另一組人就從你你你開拍!
我我我,就是拍腿、拍胸、拍拍手(拍手一次就行啦),
你你你,就是伸右手和對家拍、再左手拍、然後兩手拍(二人四手互拍),
和玩「我家的、我家的、我家切~」有點像,只是沒默契手會打結而已。
雖然動作沒拍膝踵踝腳底腳板那麼華麗,
come on~這是支初級班的舞,就別為難土風舞新手了吧!
不過,簡單歸簡單,二對四人一起跳,還是可以穿插一些花招的。
第二支影片中,四個人要依節奏輪流自轉,
一個拍子內要自轉再跟上動作,三半規管太發達的人極~容易脫序演出,
這種娛樂效果,可是完全不輸VCR1裡大夥起閧抬腿踢人的「喲」!
像這支VCR3,轉圈的方式就被改成男女舞伴自己轉著跳了。
也OK,只是感覺不那麼好玩,
也許是音樂節奏比較慢,
也許跳D'hammerschmiedsg'selln,就要有點臭屁鐵匠互鬧的味道,
比較配那個俏皮的音樂啦!
台灣土風舞團體跳起來就像這樣,花招是最後大家圍成一個大單圈!
其它,
如果只想聽音樂就來這裡~~
想找四男舞D'hammerschmiedsgselln的中文舞序和英文舞序來!
報告完畢!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皇后來了Bo'i Malkah בואי מלכה (以色列)
皇后來了Boi Malka這支舞,也叫Bo'i Malkah,Boie Malka,
意思是Come oh Queen,翻成「皇后來了」也很貼切。
它是Ira Weisburd在1981年編的老舞,我很喜歡它的節奏與活力感。
只要你熟悉音樂,音樂響起身體就會跟著動,
老師編得好,身體會很自然記住配合音樂的腳步與動作。
當然,皇后來了Boi Malkah的版權頁,
也找得這支歷久彌新老舞的各種資料:舞序、音樂、歌者、作曲作詞者、歌詞翻譯等。
簡單來說,這是一首追妹妹的歌,
又是下脆又是許願來著,真的是情人眼裡出皇后啦!
只是我竟然想到的是MC Hotdog之我愛台妹!
人客啊,請不要打我~
我來給一段中譯文:
百合花開了,現在是夏季了
在你的花園,果實都熟了
為了你,我會等在黑夜裡
直到黎明來臨
我只等待你
因你就像夜裡的夢境
我的日子將變得奇妙
為了你我會等
讓我們一起走向愛的角落
幸福將為我們存在
我們會因愛感動
多麼美好啊!喔~像花般的皇后
在春季時光,你花園裡的果實
所以來吧,我會給你
給你我的幸福,在你的手掌心上
愛人們歡樂直到黃昏
喔!皇后,歌頌你美貌的我的歌,
到了破曉清晨我也依舊吟唱著
甚至我的珍愛也將進駐我心
這個版本最像我小時候跳的。
第二段有抖肩;第三段轉圈則把其中一隻手舉起來,
這些在第一支影片裡、那些以色列人跳的都沒有(哈)。
反而第一段後葉門接的前跨,老師會在前胸彈指(老師說是許願之意);
但另一支以色列老師的影片也沒有彈指~
曾經有個朋友問我,你確定你跳的都是XX國的舞嗎?(XX=以色列、亞美尼亞、波蘭...)
我只能苦笑嘿嘿,還好MSN沒裝攝影機他看不到我的表情。
在從前,這真是難解之答,
除非我有很多錢,可以真的去rtw環遊世界。
現在不一樣了, rtw有很多方法,
而且至少我可以肯定,
音樂放出來,即使是我(或我們?)跳的這個版本,
那些以色列人也能辨斷我們跳得是同一支舞!
現代人學土風舞真是幸福啊!
講得好像我有多老一樣,切~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俄羅斯舞者Lebedushka(俄羅斯)
俄羅斯舞者,Lebedushka(是這麼讀的:leh-beh-DOOSH-kah),意指天鵝舞
是一支俄羅斯的傳統舞蹈,由Alexandru David傳入美國,再傳到各地。
上頭的影片,就是2005年Salt Spring Island Folk Dance Festival上,
由Alexandru David 領舞跳俄羅斯舞者Lebedushka。
民間舞蹈或土風舞,本來是生活中的遊戲與儀式,
反映的是群眾的文化獨特性與其生活態度。
俄羅斯人隨著在教堂裡吟唱,發展出生動的輪舞(Khorovody)型式的舞蹈,
但在18世紀,歐洲宮廷文化進入俄羅斯後,
城市裡不再跳傳統的民間舞蹈了,
而改跳華麗流行的小步舞曲minuet、對舞Contredanse、波蘭舞曲polonaise等。
但好住在郊區的工人與農民,依舊喜歡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舞蹈。
這些舞蹈或快或慢,或莊重或歡欣,全由歌曲所決定。
就像許多其它土風舞一樣,民間舞蹈很多是模擬工作過程的一連串配合音樂節奏的動作,
比方,in the lenok是亞麻舞、sapozhnik是鞋匠舞、veretentse是紡車舞、kapustka是白菜舞。
另外有一類土風舞,是模仿人或動物行為的舞蹈,
比方,Spiria用舞蹈描繪一個人的特性,
bychok是牛舞,gusachok是鵝舞,zhuravl是鶴舞,utushka是鴨舞,
而這支俄羅斯舞者lebedushka,是天鵝舞。
將俄羅斯舞者Lebedushka傳入美國的Alexandru David,本身經歷也有些傳奇。
他出生在俄羅斯的Beserabia城,
因為二次大戰舉家遷至羅馬尼亞,繼而在羅馬尼亞長大。
期間待過不少民族舞蹈學校或團體,也紮實了他在俄羅斯及羅馬尼亞舞蹈的基礎。
在舞團時,A. David隨著舞蹈團體在歐洲各地巡演,
直到政府懷疑他有判逃之嫌,先禁止出國演出,接著逼他退團。
A. David只能靠著在夜店擔任獨舞者賺錢維生,
另外也參也在幾支電影中,插花擔任替身演員(imdb)。
(OS:真的是慘淡至極的日子啊....)
於是,在1972年,A. David決定逃離蘇聯鐵幕,
其間遇到許多困難,在歐洲大陸流離失所,
直到1973年才得到簽證投奔自由至美國,和哥哥Mihai David一起住在LA。
兄弟二人都是舞者,開始在美國教舞,
一開始哥哥Mihai教俄羅斯舞,弟弟Alexandru教羅馬尼亞舞,
不過很快的Alexandru就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了。
至於俄羅斯舞者Lebedushka傳入台灣(舞序),
則是張慶三老師於1980年在美國學到這支舞,帶回來在第三屆亞營教給大家。
後來,Alexandru也曾經到台灣教過舞喔!
像是第7屆亞營的俄羅斯圓環舞Bound Dance;或11屆亞營的貝莉莎Bereza~
我目前還無緣跟到A. David學舞(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嘛~),
不過台灣是不少人熱愛俄羅斯舞蹈的,
在台灣,老師教舞時告訴我們說:
俄羅斯人不喜歡手掌外露,所以他們跳舞插腰,都是以握拳姆指向後的姿勢插腰。
仔細看影片卻發現,A. David在2005年教舞時,沒有特別維持這個動作耶~
(噗!也許有些事真的不必太計較)
倒是A. David老師個頭高大,俄羅斯的快踏步那麼激烈,還是能跳出天鵝的優雅,
我想這就是功力之所在吧!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巴西雙人舞Rancheira de Carreirinha(阿根廷)
Ranchera(發音:rahn-CHAY-rah) 原指墨西哥傳統音樂的型式,它從1930年代開始風行至今,
在墨西哥人爭取獨立的年代,還只是一個人抱著吉它獨唱的型式,
到了革命晚期已經混合入Jalisco地區的Mariachi的樂風,
它也被認為是新民族意識的像徵,同時有不少不遺餘力的倡導者。
至於Rancheira de Carreirinha這曲子,是Rancheira曲風盛行時被創作的其中一首歌,
屬於mazurka Argentina及烏拉圭的版本,
藉著廣播的強力播送之後,在巴西大為流行並傳唱各地。
限於個人語言能力,不確定有沒有歌詞有沒多種版本,
不過小的找到Barbosa Lessa演唱版本的歌詞,給大家參考參考。
歌曲大意是說:
來來來,大家來跳Rancheira!
這舞很簡單,只需要ranching,但後頭會複雜一點。
我來解釋一下:走到(舞伴)旁邊併腳,再重複這個舞步,
然後給個Carreirinha,要跟上節拍喔!
踏一步再一步,換個邊再Carreirinha,這段就跳好啦!
這舞很簡單,只要看看怎麼Carreirinha。
現在,就讓全世界轉動吧!
雖然音樂旋律比起我們用的慢,腳步動作卻比我們跳的華麗很多。
而且竟然有看到歐洲宮廷舞的感覺!
注意看喔,他們女舞者持裙但不甩裙的,是貴族的優雅吧。
我最喜歡看舞序第三段男生的腳踏動作,三段VCR各有風味。炫目啊!
另外一個有趣的差異是換位的跳法,不知道為何一直想到馬則卡步。噗!
我給它對照著歌詞意思來看VCR,
發現跳到第三段,真的都是繞圈圈換位,
有一股勁兒,就是想讓全世界都旋轉起來!
在Folk Dance Federation of California Research Commitee的資料庫裡,
找到二份名為Rancheira的舞序,
一則註明為來自阿根廷的Rancheira,
舞蹈由土風舞者Juan Bautista Rael及其女兒Maria所傳入,並且稱Rancheira為阿根廷華爾茲。
另一則,無巧不巧就是來自烏拉圭的Rancheira,
並且說明Rancheira (RÂČENICA)這個字的字源是烏拉圭語中的râka(意思為頭)。
不過巴拉圭的Rancheira是獨舞,或二到眾人手牽手的圓環舞。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想像,阿根廷版Rancheira應該與台灣跳的巴西雙人舞接近。
也許是這個版本的動作,正好配合節奏強烈、拍子快中帶慢的特色,
加上兩兩成雙成對的跳著,娛樂性質比較強,所以更廣為流傳吧~~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阿美三鳳(台灣)
這個版本的音樂很有現在部落裡投幣卡啦OK的味道,
雖然和熟悉的歌喉不太一樣,但很有連接現代的感覺!
現在土風舞團體跳的阿美三鳳有二個版本。
較早的版本(舞序),
是張慶三老師根據台東武琳琳指導的社團舞蹈中紀錄校正來的,
據說是南投的原住民所編、教出來的。
版本2的阿美三鳳,則是由孫湯玉惠(阿歷)老師所編的版本(舞序)!
●●●
先認識這首歌吧!
阿美三鳳這首歌,是由出過40多張唱片的馬蘭部落的阿美歌手......
「盧靜子hacko」所創作。
不過這可不是它原來的名稱,而是《送情郎到軍中》,
講的是女孩在基隆港給男友送行的心情,
只因男友要到外島服役,這一去可不是三天五天而己,烽火前線生死難卜,
她即使離情依依,也要強忍淚水、揮著小國旗送男友上船遠離台灣。
這麼說來,的確《送情郎到軍中》的曲名比較符合歌詞意境。
當初因為提供音樂以編舞,成為文化村的表演曲目,同時也因故改名為《阿美三鳳》,
我想,就是歌曲創作者盧靜子也不知道這歌名裡的三鳳是哪三位了!
隨著這首歌在文化村的表演場合不斷放送,
旋律輕快明朗,人人都能朗朗上口一二句,為這段音樂編舞的人也就多了,
以致於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跳法,在土風舞界、表演團體中流傳著,
甚至歡迎觀光客一道兒同歡的的豐年祭場合中,也可以看到大家跳著阿美三鳳。
即使各版本莫衷一是,
基本上也還都是由阿美舞蹈的基本舞步為基礎,再自由組合其它舞步,
為了表演的效果,走位或變換隊形是不可免的。
阿美人愛唱歌跳舞,
黃髮垂髫都能隨興而唱、隨詞義而舞動,
即使發音相同的虛詞,也會因為情境轉化語義,
也有長老認為將歌詞固定和旋律結拍固定,本身就是一種「現代化」。
實在沒想到為了重新認識「阿美三鳳」,竟然一頭栽進這些沒預期到的主題:
族群認同、政治統一意識、傳承與創新、文化觀光化與符號化....
我從舞蹈的基本面來思量,
祭儀慶典的舞蹈,有文化傳承的隆重意義,
只在特殊條件下才會吟唱歌謠、由長老領舞部落青年追隨著跳;
而祭儀之外你我同歡的舞蹈,本重在分享、傳達快樂。
前者重儀式,後者重娛樂,
如果大家可以跳得開心,
我想,就「跳舞聽歌讓人開心」的這事來說,就已經很足夠了。
大法師Saul's Magic(以色列)
大法師,以色列舞。
它的名字很紛岐,以色列文的舞名是קסמי שאול - לימוד ,
英文舞名就多了,包括音譯的Kismei Shaul、Kismai Saul、Sha'ul Uva'alat Ha'ov,
或義譯的Saul's Magic、The Magic of King Saul、King Saul and the Necromancer。
跟據歌詞,我覺得King Saul and the Necromancer的翻譯比較好,
不過咧,這裡就依Israeli Dance.com的主要翻譯做為標題了!
這位King Saul,就是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一位王(1047BC-1007BC)。
也就是聖經裡的掃羅王。
在1030BC-13BC的這段時間,以色列是由12個部落相互聯盟的士師時代。
各部落裡的首領稱為士師,是統帥、也是先知、更是救世主的角色,
他們被稱為是上帝選定、被賦予智慧的人,要管理眾人之事,有外患時必須領軍上戰場。
當時,部落聯盟抵禦的主要對像,
是定居在地中海沿岸、卻又不斷來襲的腓尼斯丁人(Philistines),
以色列地區的住民希望像其它民族nation一樣,能擁有「王」以統禦大家,
雖然在以色列地區,嚴格的律法規定是不能有王的,
上帝還是藉由士師撒母耳Samuel之口,指派便雅憫(Benjamin)部落的Kish之子Saul為王。
Saul成立軍隊,戰勝Philistines,對於促進了以色列猶太民族的統一也頗有貢獻,
不過在聖經記述裡,Saul卻是固執、驕傲的像徵,
因為Saul成為王後,行事愈來愈悖離上帝的旨意,最後終於被上帝收回王權,並轉交給大衛王。
大法師Saul's Magic這支舞的音樂,呈現是有那麼一點驕傲的感覺,
但倒不是那種違背天意去殺人放火的傲慢態度,
反而有點承平盛世,大家歡聚唱歌跳舞共同慶祝的味道!
至於大法師Saul's Magic的歌詞呢~歡樂派對?
nonnono!內容可一點都不派對。
輕快的旋律裡,把歷史故事中King Saul的心境娓娓道來:
大法師/掃羅王與死靈巫師
Saul's Magic/King Saul and the Necromancer (希伯來文/英文版本)
在日落星起的夜晚,King Saul騎著馬來到死靈巫師的家門前,
死靈巫師屋內光線忽明忽暗,King Saul站在門口自言自語了起來。
King Saul問了屋內女士的名字,
「我是死靈巫師Necromancy,我可以為你些什麼嗎?」
女士在小屋子裡的牆角拿起一支平底鍋,
King Saul看到一陣煙從平底鍋裡冒了來,
突然一個強而有力的聲音從心底響起,
「我是士師撒母耳(prophet Samuel),你到這裡是因為上帝遺棄了你嗎?」
King Saul對著女士說,
上帝遺棄了我,
不是在夢境裡、也不是在光明路途上,
是他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當旭日再次昇起,King Saul回到自己的營帳內,
因為一夜未眠而疲累,同時內心也感到十分恐懼,
他還記得自己的童年,
Adanim鎮上的的香氣、在Pistacia黃連木的樹影下寫下的牧羊人之詩。
這支以色列舞大法師Saul's Magic的版權頁裡有音樂、有影像、也有歌詞,
這是1982年由Yankele Levy所編的圓環舞。
舞步上,感覺在台灣學的比較花俏,
以色列老師的教學影片裡,基本上是走路、葉門步、轉圈的組合,
因為歌聲旋律段落很明確,拍子跟著歌聲旋律換就對了。
最難記的點是,它是起左腳跳葉門步開始的,
最難的舞步,則是首奏(是這樣稱呼的嗎?)和間奏的「前點、側點、前點、併」。
不過,人家以色列老師是跳前點前點併呢!
小時候跳「大法師Saul's Magic」,每次只要唱到ho ho....
不只現場大家會跟著ho ho....,還會有「搖搖左轉葉門步」的口訣在腦海響起,
還被笑我們是在背書(呵呵)
我的經驗啦,舞序還沒被「身體」背起來之前,
自己創一些口訣是有幫助的,可以比較快近入狀況,得到成就感。
不過要跳出味道,反而是要「跟著音樂/感覺走」滴~
它的名字很紛岐,以色列文的舞名是קסמי שאול - לימוד ,
英文舞名就多了,包括音譯的Kismei Shaul、Kismai Saul、Sha'ul Uva'alat Ha'ov,
或義譯的Saul's Magic、The Magic of King Saul、King Saul and the Necromancer。
跟據歌詞,我覺得King Saul and the Necromancer的翻譯比較好,
不過咧,這裡就依Israeli Dance.com的主要翻譯做為標題了!
這位King Saul,就是以色列聯合王國的第一位王(1047BC-1007BC)。
也就是聖經裡的掃羅王。
在1030BC-13BC的這段時間,以色列是由12個部落相互聯盟的士師時代。
各部落裡的首領稱為士師,是統帥、也是先知、更是救世主的角色,
他們被稱為是上帝選定、被賦予智慧的人,要管理眾人之事,有外患時必須領軍上戰場。
當時,部落聯盟抵禦的主要對像,
是定居在地中海沿岸、卻又不斷來襲的腓尼斯丁人(Philistines),
以色列地區的住民希望像其它民族nation一樣,能擁有「王」以統禦大家,
雖然在以色列地區,嚴格的律法規定是不能有王的,
上帝還是藉由士師撒母耳Samuel之口,指派便雅憫(Benjamin)部落的Kish之子Saul為王。
Saul成立軍隊,戰勝Philistines,對於促進了以色列猶太民族的統一也頗有貢獻,
不過在聖經記述裡,Saul卻是固執、驕傲的像徵,
因為Saul成為王後,行事愈來愈悖離上帝的旨意,最後終於被上帝收回王權,並轉交給大衛王。
大法師Saul's Magic這支舞的音樂,呈現是有那麼一點驕傲的感覺,
但倒不是那種違背天意去殺人放火的傲慢態度,
反而有點承平盛世,大家歡聚唱歌跳舞共同慶祝的味道!
至於大法師Saul's Magic的歌詞呢~歡樂派對?
nonnono!內容可一點都不派對。
輕快的旋律裡,把歷史故事中King Saul的心境娓娓道來:
大法師/掃羅王與死靈巫師
Saul's Magic/King Saul and the Necromancer (希伯來文/英文版本)
在日落星起的夜晚,King Saul騎著馬來到死靈巫師的家門前,
死靈巫師屋內光線忽明忽暗,King Saul站在門口自言自語了起來。
King Saul問了屋內女士的名字,
「我是死靈巫師Necromancy,我可以為你些什麼嗎?」
女士在小屋子裡的牆角拿起一支平底鍋,
King Saul看到一陣煙從平底鍋裡冒了來,
突然一個強而有力的聲音從心底響起,
「我是士師撒母耳(prophet Samuel),你到這裡是因為上帝遺棄了你嗎?」
King Saul對著女士說,
上帝遺棄了我,
不是在夢境裡、也不是在光明路途上,
是他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當旭日再次昇起,King Saul回到自己的營帳內,
因為一夜未眠而疲累,同時內心也感到十分恐懼,
他還記得自己的童年,
Adanim鎮上的的香氣、在Pistacia黃連木的樹影下寫下的牧羊人之詩。
這支以色列舞大法師Saul's Magic的版權頁裡有音樂、有影像、也有歌詞,
這是1982年由Yankele Levy所編的圓環舞。
舞步上,感覺在台灣學的比較花俏,
以色列老師的教學影片裡,基本上是走路、葉門步、轉圈的組合,
因為歌聲旋律段落很明確,拍子跟著歌聲旋律換就對了。
最難記的點是,它是起左腳跳葉門步開始的,
最難的舞步,則是首奏(是這樣稱呼的嗎?)和間奏的「前點、側點、前點、併」。
不過,人家以色列老師是跳前點前點併呢!
小時候跳「大法師Saul's Magic」,每次只要唱到ho ho....
不只現場大家會跟著ho ho....,還會有「搖搖左轉葉門步」的口訣在腦海響起,
還被笑我們是在背書(呵呵)
我的經驗啦,舞序還沒被「身體」背起來之前,
自己創一些口訣是有幫助的,可以比較快近入狀況,得到成就感。
不過要跳出味道,反而是要「跟著音樂/感覺走」滴~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阿拉伯英雄 Ya Mustapha (亞美尼亞)
應該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這是接觸土風舞的第一支舞,
老師或學長姐們用這支音樂輕鬆的舞蹈,讓大家熟練葉門步。
想當年我還一直以為它是以色列舞,
沒想到Ya Mustapha是由流亡外地的亞美尼亞二代,Frances Ajoian所編的舞。
更讓我下巴掉下來的是,這支舞的音樂<Ya Mustapha>,
是一支不易定源的歌曲,大家熟知的版本更是1950年代混和三種語言唱的流行歌曲,
據說當年超hido的!!
Ya Mustapha,有時也會拼音為Ya Mustafa、Mustapha
其實充滿了西亞/中東風,有點希臘、有點埃及、也有點土耳其,
除了阿拉伯語版本,也有土耳其版或希臘版的Ya Mustapha,
因為它本身就是埃及人經常演奏的宴會音樂,一般認為這歌的起源應該是埃及。
而阿拉伯語版本的歌詞中,還混合了義大利語及法語,
可以說是希臘王亞歷山大帝東征促成文化融合的活化石。
至於Ya Mustapha的歌詞,
讀起來比較像喝酒醉的人寫的家書,
文中希望已經離家很久的英雄Mustapha早日回家,
當然Mustapha不可能收到信,所以就寄情於歌曲中了。
這裡找到把Ya Mustapha的歌詞翻譯為英文的網站,
歌詞的部份翻譯是這樣子的:
darling, I love you
darling, I love you
like tomato sauce
oh Mustaph, oh Mustapha,
I love you, Mustapha,
seven years in the Atarin neighborhood
now we're back at Maxim's place
(注:埃及的alexandria地區有個地名是El Atarin)
(注:埃及的Iskandariyah地區有個地方就是Maxim)
come Mustapha, you're the son of El Sarhan
these drugs are fresh and go to the neighbor
and when he gets high
he can take drugs as he likes
.....
打噹!
歌詞是不是很滑稽、很像唱酒醉後的胡言亂語,
也有點海棉寶寶式的笑話,
不過笑話之間,也一再傳達希望愛人回來的真實情感。
關於歌詞翻譯、歌紅了如何由眾傳唱到世界各地、
或關於它如何捧紅了埃及以色列裔歌手Bob Azzam的故事,
都可以在Meissoun的站上瞧個過癮!
至於用這首Ya Mustapha來編舞,自然是版本多到不勝枚舉了!
台灣跳的版本是由Frances Ajoian所編的,
在張慶三老師的舞功密笈裡記載了阿拉伯英雄Ya Mustapha的舞序。
這個版本中,是小指勾小指行列舞,顯示出亞美尼亞舞的特色!
不過也有土風舞前輩認為,
只有舞蹈動作中完全沒有「希臘舞」色彩的舞,才能算得上亞美尼亞傳統舞蹈。
這支舞用的是希臘風的多語混合歌曲,混血得可徹底的呢!
這Ya Mustapha既然是起源埃及的流行歌曲,
就當然會有肚皮舞者把它編成肚皮舞了!
也有編舞之後,在音樂劇由大跳舞的畫面!
可以連上去感受一下宴會的「歡樂氣氛」~
老師或學長姐們用這支音樂輕鬆的舞蹈,讓大家熟練葉門步。
想當年我還一直以為它是以色列舞,
沒想到Ya Mustapha是由流亡外地的亞美尼亞二代,Frances Ajoian所編的舞。
更讓我下巴掉下來的是,這支舞的音樂<Ya Mustapha>,
是一支不易定源的歌曲,大家熟知的版本更是1950年代混和三種語言唱的流行歌曲,
據說當年超hido的!!
Ya Mustapha,有時也會拼音為Ya Mustafa、Mustapha
其實充滿了西亞/中東風,有點希臘、有點埃及、也有點土耳其,
除了阿拉伯語版本,也有土耳其版或希臘版的Ya Mustapha,
因為它本身就是埃及人經常演奏的宴會音樂,一般認為這歌的起源應該是埃及。
而阿拉伯語版本的歌詞中,還混合了義大利語及法語,
可以說是希臘王亞歷山大帝東征促成文化融合的活化石。
至於Ya Mustapha的歌詞,
讀起來比較像喝酒醉的人寫的家書,
文中希望已經離家很久的英雄Mustapha早日回家,
當然Mustapha不可能收到信,所以就寄情於歌曲中了。
這裡找到把Ya Mustapha的歌詞翻譯為英文的網站,
歌詞的部份翻譯是這樣子的:
darling, I love you
darling, I love you
like tomato sauce
oh Mustaph, oh Mustapha,
I love you, Mustapha,
seven years in the Atarin neighborhood
now we're back at Maxim's place
(注:埃及的alexandria地區有個地名是El Atarin)
(注:埃及的Iskandariyah地區有個地方就是Maxim)
come Mustapha, you're the son of El Sarhan
these drugs are fresh and go to the neighbor
and when he gets high
he can take drugs as he likes
.....
打噹!
歌詞是不是很滑稽、很像唱酒醉後的胡言亂語,
也有點海棉寶寶式的笑話,
不過笑話之間,也一再傳達希望愛人回來的真實情感。
關於歌詞翻譯、歌紅了如何由眾傳唱到世界各地、
或關於它如何捧紅了埃及以色列裔歌手Bob Azzam的故事,
都可以在Meissoun的站上瞧個過癮!
至於用這首Ya Mustapha來編舞,自然是版本多到不勝枚舉了!
台灣跳的版本是由Frances Ajoian所編的,
在張慶三老師的舞功密笈裡記載了阿拉伯英雄Ya Mustapha的舞序。
這個版本中,是小指勾小指行列舞,顯示出亞美尼亞舞的特色!
不過也有土風舞前輩認為,
只有舞蹈動作中完全沒有「希臘舞」色彩的舞,才能算得上亞美尼亞傳統舞蹈。
這支舞用的是希臘風的多語混合歌曲,混血得可徹底的呢!
這Ya Mustapha既然是起源埃及的流行歌曲,
就當然會有肚皮舞者把它編成肚皮舞了!
也有編舞之後,在音樂劇由大跳舞的畫面!
可以連上去感受一下宴會的「歡樂氣氛」~
訂閱:
文章 (Atom)